
其实我对历史是不太感兴趣的,虽然看了很多清宫剧,却很少涉猎历史方面的书籍。朋友送的这本《选读余秋雨》已有数日,今拆封拜读,却不想被先生的文字所打动。读他的文章,就如同读着一本厚厚的历史,更有万象的人生世态和丰富的个人情感。漫步在山庄的途中,余秋雨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告诉我们,一个山庄的背影也象征了整个王朝的背影。游历在发人深省的文字中,我也跟着一同走进了清王朝的历史和变迁之中。
余秋雨说,“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
我想,自我们接触历史的那一天起,就意味着我们要吸取不同的文化。在这蕴藏文化的历史背后或许有我们所需要的价值。
置身其中,那个王朝的背影逐渐地呈现在眼前。
清朝,闭关锁国已成为对这个王朝本能的反应。历代皇帝都会修筑秦时筑起的长城,而康熙却没有。“他每次都要经过长城。长城失修多年,已经破败。对着这堵历代帝王切切关心的城墙,他想了很多。”面对绵延千里的长城,他在思考它的用途,设想修的结果和意义,“康熙希望筑起一座无形的长城,对此,他有硬的一手和软的一手”。硬的一手是在长城外修筑“木兰围场”,每年大规模的围猎,既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军事演习,又对北方边境起到威慑作用,这么多人远离北京,自然要有休息的场所,行宫就应运为生。而软的一手是,与北方边境建立友好关系,自然也有了与清廷交易的场所。说是避暑山庄,其意义绝不至于只是避暑。用一个木兰围场和一个避暑山庄代替了连绵千里的长城和数以万计守军,“把复杂的政治目的转化为一片幽静闲适的园林,一圈香火缭绕的寺庙,这不能不说是康熙的大本事。”历史深处,在康熙题在山庄正宫午门上的“避暑山庄”四个字,分明中透出帝王的从容睿智,步履铿锵。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种,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这是令人深思的感喟,从中看到了历史背后的真相。文化,是最终的根,其余都是历史深处璀璨的烟花,文化才是延续在历史余音的血脉。
纵观清代历史文化,凄苦的最终是那些文艺知识分子。大学者王国维先生在颐和园投水而死,自尽在皇家园林里,遗嘱为“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在没有从心里挣扎找到希望后,他以生命来祭奠这种文化的认同,可见文化的力量是多么地不可估量。
余秋雨先生面对着避暑山庄的清澈湖水,想起了王国维先生的面容和身影,“我轻轻地叹息一声: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
“有时,个人的生命力和人格,会给历史留下重重的印记。”康熙是,王国维也是。这些人都给古老的华夏历史打上重重的烙印,或璀璨,或悲壮,令人感叹深思。
康熙后的几代皇帝围绕着避暑山庄发生的故事不多说了,山庄最终的结局是,康熙建造的无形的“长城”终于倾坍了,荒草凄迷,暮鸦回翔,旧墙斑剥,霉苔处处,而大门却紧紧地关着。“关住了那些宫殿房舍倒也罢了,还关住了那么些苍郁的山,那么些晶亮的水。”
有评论家说余秋雨的散文:“把诗情、智性和历史的信息和谐地结合成一个升华了意象和深化了的话语。……进入纷纭的历史资料,而不为史料所役,还要用自由的想像和深邃的理性去驾驭它,是需要真正的才气的。”
无疑先生做到了。他说,“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我常常离开城市,长途跋涉,借山水风物与历史精魂默默对话,寻找自己在辽阔的时间与空间中的生命坐标,把自己抓住。”这句话,道出了他的文化散文的视角。
他的文章,也让我站在了辽阔的时间和空间的生命坐标中,深深的思索,深深的喟叹,令人有苦涩的回味,焦灼的会心,让人冥想沉思。正如泰戈尔《采果集》中所说:“我抛弃了所有的忧伤与疑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召唤我,他正沿着这条路走来。”
历史,五千年的历史,召唤着我们去探求,去行走,去思索……
2016.2.9
注:引号部分为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