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控力》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心理学课程。在读这本书之前,一直抱着这样的想法:“人的失控是源自于不恰当的选择以及缺乏自控力”。殊不知,有时自控力竟然是导致失控的罪魁祸首。知道了这些,又会对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有怎样的影响?人又应当如何做到主动的增强自控力,做出具有真实改变效力的决定呢?尤其是,对于现在越来越多人谈及的,我有时也会犯的“拖延症”,能否克服呢?
读完这本书,长舒一口气的我,终于可以克服掉思前想后的顽疾。精神上的良药,苦甘自知。
1.大脑对我发出的信号
在书中提到,由于某些选择和活动会大量消耗大脑前额皮质中的能量,因此自控力的“极限”和人类的身体、肌肉极限是一样的道理。我曾尝试着在晚上十一点结束备课工作时直接去睡觉而不是选择吃些东西,但却无济于事,饥肠辘辘和食物的诱惑总是让我妥协。这件事看似是缺乏自控力的表现,实际上则是自控力在呐喊着“我很疲乏,别挑战我的极限”。
这样看来,我应当屈服于食物的诱惑。但是与此同时,另一个声音在回响:“睡前不应当再吃东西了!”这也恰恰说明自控力虽然已经濒临极限,但还没有枯竭。此时可以试着挑战自己,拒绝食物的诱惑。长此以往,若拒绝诱惑能够主宰我的欲望,那我可能会更专注于“我想要”的东西,而不是选择“看起来很想要”的东西。
但是这样的做法并不会降低我在疲乏工作后对进食的渴望。于是我做出了决定,每一周都可以有一天的晚上“屈服于欲望”。看似是缺失自控,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却起到了非常好的控制作用。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奖励机制”——多巴胺了。
2.多巴胺——双面天使
人们在各种精神方面的研究中,会常常提到“多巴胺”这个名词。以前我对它的理解是使人产生愉快感受的物质,现在对它有了新的认识:多巴胺的首要功能是帮助人们追求快乐,但是却不能使人们快乐。
这样说有些模糊,我的理解是“使人的快乐和压力同步存在,且成正比”。欲望有时会给人巨大的压力。Kindle阅读器中下载了越来越多的书,但是读书的速度却在下降,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书的渴望在增加,但是看到书籍时感受到的压力也在同步增加。虽然看到下载了很多的书本使我感受到了愉悦,但是阅读时却感到一些负担和压力。并且,出于“这本书很出名”的心态下载的几本电子书我还未读,倒是完整的读了锁屏时画面中推送的几本“流行书”。
这些原来是源自多巴胺分泌时对我意志的控制。多巴胺是双面天使,将“需要做”的事情和奖励机制联系起来,它就会自动变成有益良药,抑制“拖延症”。
3.直面欲念的收获
直面欲念的后果也许应该是惨淡的,但却引出了接受的力量,而这样的力量是强大的。
承认自己现在正在强烈想要拥有的(食物、衣服……),记住这样的感觉,但是不去反驳它。提醒自己“接受这样的渴望”,之后,试着去想一想“虽然我想要(食物、衣服……),但是我可以选择是否真的付诸行动”。
在这些想法结束后我发现自己接受了想要某东西的念头,但是却拒绝付诸行动去购买。这就是把“想要”变成“不要”。
那么,与此相反的过程是否成立呢?我在我女儿身上发现了有趣的现象:
女儿回家后一直在念叨“大众点评”上的一家饭店,但是饭店地点有些偏僻就一直没去成,后来她发现该饭店可以送外卖,欣喜若狂。
之前她一直拖着不收拾屋子,被我隔几天催一次也没效果。在她发现该饭店可以送外卖的第二天,我发现她把屋子彻底收拾了一遍。问起原因,答曰:“点了心爱的外卖,不做点什么对不起美食”,令我啼笑皆非。突然间我想到了一点:这不正是把“不要”转变为“想要”的过程吗?由于懒惰或者是其他任何原因导致的“不愿打扫房间”,仅仅因为接受“想要”的驱使,而主动选择将两者相关联并解决“不要”的事情,这其实正是利用自控力的表现。
虽然说自控力能够避免失控,但是有时失控正是来源于自控。人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新闻,说某某人平时品性端正,但却做出杀人越货等等匪夷所思的行为。如果说“平时”所展现出的是绝对的自控,那么也许恰恰是严苛的自控导致失控。我所见的一些学生非常顽皮,不专心听讲,课下问起,有学生向我诉述:明明做好了计划,但是却没能执行,此时会谴责自己,但是越是觉得“过意不去”,越是想去玩,直到最后彻底放弃了做好的计划,心里很难过,但是却更加觉得“既然如此干脆,放松玩下去好了”。看看这样的学生,也许就明白了“自控”导致失控的意思。不过,在我看来这样的“自控”只是计划狂而已,并不算是真正的自控。《自控力》书中有各式例子讨论到了这一点。
写到这里我发觉,《自控力》这本书对我带来的改变可能不只几点,它已经能够影响到我的一些行动,也改变了我对于自控力的认知。